bitpie钱包安卓版|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 bitpie钱包安卓版
2024-03-16 04:57:32

喜赦_百度百科

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喜赦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唐代沈佺期诗作《喜赦》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点明了被流放的时间以及遇赦的时间和原因;颔联表达了自己遇赦之时的兴奋之情;颈联描述了诗人的复杂心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悲凉;尾联表现了诗人即要回乡的急切心情。此诗表达手法矫健优美、意境旷远,其痛苦无望中突遇大喜时的欣乐激情更是让此篇得能一气流转、气势飞扬。作品名称喜赦创作年代初唐作品体裁五言律诗作    者沈佺期出    处《全唐诗》目录1作品原文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3创作背景4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点评5作者简介作品原文播报编辑喜赦去岁投荒客①,今春肆眚归②。律通幽谷暖③,盆举太阳辉④。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⑤。还将合浦叶⑥,俱向洛城飞。 [1]注释译文播报编辑词句注释①投荒:指神龙元年(705年)诗人被流放之事。客:指诗人自己。②肆眚(shěng):宽赦罪人。③律通:法律得通,即得以按律甄别冤假。④盆举:指举盆以承接雨露。⑤青衣:指报赦的官吏。唐代八、九品官员服青色。白衣: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这里是诗人自指。⑥合浦:汉郡名,西汉治所在广东海康县,东汉治所在广西合浦县。古时传说合浦县有种大树叶,人坐其上能随风一夜飞渡到洛阳。 [2]白话译文我去年被流放到荒远之地,今年春天又因遇赦可以回去。能够按照法律平反错案,就算在幽深的谷底都感到温暖,举盆以承接雨露,竟迎来太阳的光辉。大喜之气将替换消除寃屈不申的郁气,报赦的官吏也将消息传给了我。我想要借用传说中神奇的合浦叶,马上就飞回洛阳去。创作背景播报编辑武则天于载初元年(690年)改唐为周,正式称帝,期间对张易之兄弟十分宠幸。杜审言、崔融、阎朝隐、宋之问等一批文人与张氏兄弟诗文唱和,摊了阿附之嫌。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两张,很多文人皆受株连。沈佺期于是年春被流放崇山(今广西崇左县),第二年春遇赦,当即写了这首诗。 [2]作品鉴赏播报编辑整体赏析此诗首联起句的“去岁投荒客”点明了诗人是去年被流放的。次句“今春肆告归”,点明遇赦的时间和原因。首联虽是叙事交待,但字里行间饱含着经历辛酸和遇到赦免的悲喜交加的情感。颔联直抒胸臆,表明世间有公正的存在,法律尚没有废止,自己应该得到平反。自己举盆想要得到一点儿雨露,竟然迎来太阳灿烂的光辉。他在岭南期间非常绝望,忽收赦书的喜悦让他感到乌云尽散的豁亮。诗人运用“律通”“盆举”两词,铿锵有力、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遇赦之时的兴奋之情。颈联描述诗人自己的复杂心情。“喜气迎冤气”是放免的大喜之气将寃屈不申的郁气替换消除,此处仍流露着对蒙冤的愤愤不平。“青衣报白衣”写这次报喜不是考中进士时的报喜,虽也是大喜,但他这个流放之人得讯于一个青衣,心中多少有些悲凉。尾联表现了诗人即要回乡的急切心情。诗人在这里要借用传说中神奇的合浦叶一夜间就飞回洛阳,既有归心似箭之意,又有喜悦万分之情。在诸多叙事抒怀的诗作中,此篇有其特别意味。不仅因为诗人矫健优美、意境旷远的表达手法,其痛苦无望中突遇大喜时的欣乐激情更是此篇得能一气流转、气势飞扬的主要原因。 [2]名家点评东方诗话学会理事李岩:《喜赦》诗语言精炼畅达,情感真挚,抑扬顿挫,一气流转直下。风格清新活泼,是一首记事述怀的佳作。 [3]作者简介播报编辑沈佺期,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唐高宗上元(674—676)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贪污及谗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诗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流放时期的作品,则多对其境遇表示不满。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4]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首页

商城

注册

登录

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采购

地图更多

搜索答案

我要提问

百度知道>提示信息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返回首页

15秒以后自动返回

帮助

 | 意见反馈

 | 投诉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4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中国古诗词导航

首页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古诗精选

诗词名句

古诗名文

元曲鉴赏

古诗考题

文章阅读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时间:2014-05-20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2)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

第二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的颈联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4)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答案: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

(3)第三联采用①借代的修辞手法,将“樽无绿”中的“绿”代表酒,②以虚写实(或者想象,以幻作真)的方法,“炉存火似红”,好像炉中还有火,还非常温暖。③酒没有,炉火也只是想象,只是幻觉,写出了诗人当时战乱之下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凄苦。(借代1分,以虚写实(或者想象,以幻作真)1分,分析1分,感情1分)

(4)①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忧虑而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②深切关怀忧虑体现在“数州消息断”,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③愁苦又无从着力主要从后一句“愁坐正书空”看得出来,“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诗人以此表达相似的心境。(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关心或者忧虑1分,愁苦而无从着力、无奈1分,分析2分)

5.“炉存火似红”一句中的“似”字用得很巧妙,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在荒凉的环境中,作者眼前似乎出现了熊熊之火。通过一个“似”字,写出了作者的幻觉,表达了作者对家庭温暖、百姓和乐的强烈渴望,点明了作者生活的艰难。

6.这首诗是如何把个人之愁与国事之忧结合起来的?

答案:作者起笔写国家动荡不安,战事使百姓苦不堪言。然后通过“乱云”“薄暮”“急雪”等景物写自己的愁苦,情景交融。接着写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酒葫芦早已丢掉,酒樽里空空如也;没有柴火,只有空空的炉子。最后又回到对国家的担忧:数州没有消息,不知战况如何,自己只有“愁坐”。

二:

注】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贫寒交困,孤苦伶仃,牵挂亲人,关心国事,愁苦无依,百无聊奈

(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答:描写了傍晚浓云往低处移动,急雪在风中飞舞的情形,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忧伤。

(3)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结合全诗,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4)读第二、三两联,思考作者是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情的。

     答: 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诗中用“多”字写出“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和诗人沉重的心情;用“独”字写出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B.颔联正面呼应题目“对雪”,暗示了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积雪风回。借这样的景写出了混乱而又充满危机的社会现状。

C.“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D.“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E.本诗是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写的,诗中的老翁贫寒交困,孤苦怜仃,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而又壮志难酬的情怀。

2.本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A、B【解析】C项不是借喻,是借代;;D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E项“壮志难酬”错,诗歌中没有体现(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2.①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又无从着力之慨。“多新鬼”写出了战争的灾难,“乱云”“急雪”等借景抒情,抒发了愁苦之情,“书空”是借典故表达忧愁无聊,无从着力之感;②对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忧虑。“数州消息断”,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体现了忧虑。

(共6分。每点3分,其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2分)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1.下列对这首诗颔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联描述了长安黄昏时分从乱云低垂到风急雪紧的天气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

B.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乱云和飞雪的状态,表达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愤怒。

C.侧面照应标题“对雪”,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到急雪回风。

D.营造了一种冷清而萧索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室内的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E.“乱云低”“风雪舞”又暗指社会的混乱动荡,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2.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结合全诗分析作答?(6 分)

【参考答案】

1.B、C。B 项内心的愤怒表述不当。C 项正面照应标题。

2.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因贫寒交困而愁苦无奈,牵挂亲人,忧国伤事的诗人形象。(3 分)前三联写诗人独对炉火,室外云低雪急,无限愁苦;最后一联通过“数 州消息断”,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国事的担忧之情。(3 分)

注解

①: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

②:“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今译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乱云低低的在黄昏的地方,急下的雪在风中飘舞回旋。

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额啊啊是否阿发东方闪电刚收到古诗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赏析:

杜甫为叛军所羁押,而又听闻唐军新败,愁望着漫天飞舞的飘雪,感受着冷冽刺骨的寒意,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感情油然而发。

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安禄山叛军展开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

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多少柴火,剩下来的是勉强照红的余火。这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只剩下的是炉中只存余热的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公元756-757年(至德元载至二载),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考题 >

相关文章

许浑《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俞紫芝《咏草》阅读答案及赏析

刘皂《长门怨(其一)》阅读答案及赏

杨万里《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咏桂花》阅读

秦观《点绛唇·桃源 醉漾轻舟》阅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

杜甫《江村》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杜甫《江村》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新手机版 | [加入收藏]

首页

唐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古诗三百首

元曲鉴赏

诗词名句

古诗考题

古诗名文

古诗配图

文章阅读

名人名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杜甫《江村》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6-01 11:00

江村

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相关试题及答案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2)“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事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如何表现这一特点,就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细节描写;第二联属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是衬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3)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情感总的来说是安闲的,为什么尾联转为凄清。要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扣住文本,还要联系作者身世。“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但有”,只要有。只要有老朋友的接济,就能过上安闲的日子,心愿已足,不复他求,由此可见生活的窘迫凄苦。为何这样?联系诗后注解,可知诗人漂泊他乡,经济窘迫。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眼是“幽”。颔联景物“幽”——自在和谐,颈联人事“幽”——闲适恬淡,尾联心情“幽”——自得其乐。

(5)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江”“村”。

             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联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天衣无缝。

(以上三点答对任意两点即给4分)

6.这首诗中的哪个字堪称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

答.“幽”字。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趣: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合家怡然。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诗人的内心享受着难得的安闲悠然,首联“幽”字正是这种心境的体现。可谓一字经纬,统摄全篇。(意对即可) 

7.有人说,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5分)

答:同意这种看法。环境优美,生活安定,得享天伦,拥有这些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来说,自然是欣喜和满足的。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亲友资助的基础上的,是不牢靠的,并且杜甫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怎会满足于独善其身。说“微躯此外更何求”其实是一种无奈之语,自慰之词。所以说,这首诗的欣喜之音中透露着悲苦之调。 

二:

更多试题及答案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2)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3分)

(3)“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来表现“幽”的。(3分)

(4)最后一联,诗人的感情转为凄婉,请作具体分析。(4分)

5、“事事幽”体现在哪里?请简要作答。(2分)

6.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全诗作分析。(4分)

阅读答案:

1、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2)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3)【参考答案】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4)【参考答案】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曲折地表达出漂泊异地的窘迫;(2分)一旦俸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2分)

5.燕子自在飞,鸥鸟相亲近;老妻画棋盘,稚子作钓钩。(2分,各1分)

6.认同幸词,因为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安居的休闲栖身之所,物情幽静,人事幽趣,又有亲友古旧的资助,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和满足。认同苦情,因为诗人虽居悠闲之地,过着闲适的生活,但这毕竟依靠旧友的支助,“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吐露的是悲酸的情感。(4分,观点1分,分析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三:

1.这首诗的诗眼是         ; 诗中的二、三两联处处与          啮合照应。(2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幽;江村(题目)

【解析】颔联写景物之幽,“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 颈联写人事之幽,“棋局”属“村”正承“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评分标准2分,各1分。)

2.【答案】尾联表面上是喜兴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结尾处假设连着反问,“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诗人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结尾两句表达了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所吐露的悲酸之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 ,诗 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 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 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 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时值 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一派恬静幽 雅的田园景象 。 诗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怀。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中间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 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 陶醉,家中的恬静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 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 弥觉可爱。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隐含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 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 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 。所以, 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 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 “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 字都出现过两次。按一般律诗的要求,颔、颈两联同 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 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这里用一对复字反 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 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 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 字“ 事事 ”,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 就完全没有支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照应紧凑 。“梁上燕” 属“村”, “水中鸥”属“江”;“棋局”正承“长夏”,“钓钩” 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 水中鸥 ”,两“ 自 ”字,两“相”字,当句自对; “去”“来”与“亲 ”“ 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 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两句皆以朴直的语气, 最能表达夫妻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是杜甫咏怀诗一贯的特色。

   

      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 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这首诗本是写闲 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 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然之感。前人谓杜诗“沉郁”,就在此处。

文章标签:

杜甫  

相关阅读: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阅读答案及赏

韩愈《宿龙宫滩》《郴口又赠其一》阅读答案

崔涂《江雨望花》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形象及相关题型解答方法步骤及

《梅花引·荆溪阻雪》阅读答案

有帮助

(41)

------分隔线----------------------------

上一篇:武衍《宫词 梨花风动玉阑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下一篇:裴迪《华子岗》阅读答案及全诗解析

栏目列表

考题分析

推荐内容

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

胡祗通《【双调】沉醉东风(节选

苏轼《吴中田妇叹》(节选)阅读

柳宗元《南中荣橘柚》阅读答案

陆游《风入松》阅读答案及解析

杜甫《诸葛庙》阅读答案及解析

古诗文图片鉴赏

李商隐《瑶池》诗意图及赏析



海博学习网 © 鲁ICP备09035408号-2

诗的尾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 知乎

诗的尾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高中语文诗的尾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关注者3被浏览202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2 个回答默认排序几度轮回​ 关注前面是启、程、转,尾句合,可以说全面全是为最后一句服务的,起点睛作用。发布于 2024-02-19 18:03​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君至妥妥一位准备看淡人生的80后​ 关注文有篇末点题一说,诗也不离外,都是文学,所以尾联往往也作点明主题的作用,另外,诗的尾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强化诗的主题和情感,使整首诗更加深刻和动人,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寓意深刻的哲理也往往藏在尾联里。在尾联中,诗人通常会用一些概括性的语言或意象来总结全诗的主题,将诗中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尾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联不仅将诗中的意象进行了总结,更通过比喻将诗的主题升华,表达出人生需要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思想。其次,诗的尾联还可以通过呼应开头或前联来增强整首诗的连贯性和有机性。有些诗人在尾联中呼应首联或前联,使整首诗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效果,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的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一联不仅呼应了诗的主题“古原草送别”,更通过与前联的呼应,使整首诗形成了一种有机完整的结构。再次,诗的尾联有抒发哲理的作用。如苏轼《题西林壁》尾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容庐山壮美阔丽,让人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貌,只因为人们身处在庐山之中,受到了主观角度的限制。就像我们身处大环境中,很难看到整个环境的全貌一样。最后,诗的尾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总结和归纳的作用。有些诗人在尾联中会用一些概括性的语言或意象来表达出自己对全诗感情的理解,使整首诗更加深刻和动人。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尾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联不仅将词的主题“人生短暂,功名利禄如浮云”进行了总结,更通过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使整首词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希望能帮到你!发布于 2023-07-27 12:28​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中国古诗词导航

首页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古诗精选

诗词名句

古诗名文

元曲鉴赏

古诗考题

文章阅读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时间:2015-07-20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萧萧:随风摇动的样子。

太华:指华山。

迥:远。

河:黄河。

帝乡:京城长安。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

(1)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 (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 (2分)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2分)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分)

二:

1.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2分)

2.(1)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三: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分)              

(2)颔联中的两个动词历来为人称道,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 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的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1分),通过秋日萧条悲凉之景透露出羁旅行役的苦况(1分)。

(2)“归”字写远处的云彩渐渐地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过”字写出稀疏的细雨缓缓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新之感(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此开阔起来(2分)。

(3)诗人以到“帝乡”和“梦渔樵”相对照,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并非是一个热衷功名之人(2分),写出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态(2分)。

四:

4.中间两联对仗是这首五律的精华之所在。请用概括性的语言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中间两联都是写景,首先要分清诗人写的是大景还是小景,再结合这首诗的风格,就能做出完整的回答。

【答案】 景物描写,气象壮阔,雄浑苍茫,笔力雄劲,有高屋建瓴之势;且富有动感,富有变化,富有气势,富有非同寻常的境界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5.诗人以“犹自梦渔樵”作结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一感觉?结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志趣?

【解析】 苏轼的《赤壁赋》中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答案】 给人一种意外的感觉。京城在望,明日就到,可诗人却不想升迁,反而想到要去过一种“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喜爱自然的志趣。

五: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赴阙”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

【2】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两项诗句序号选出来,填写在【   】内。(4分)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E.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3】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达感情的不同。(4分)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唐】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注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劳歌”即忧伤离别之歌。

【参考答案】

【1】B

【2】B  D

【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尾联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与故友于他乡相遇,又不得不各自奔波,依依惜别的深情。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从修辞上来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归”字写出来“残云”对太华山的依恋(2分);②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山和中条山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静中有动,意趣盎然(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并不感兴趣(2分),时刻惦记着去过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意欲归隐的思想感情(3分)。(意思对即可)

翻译: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赏析: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传达出旅途的况味;中间四句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最后两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刘逸生)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考题 >

相关文章

皇甫汸《舟中对月书情》阅读答案

陈与义《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

赵孟頫《闻捣衣》阅读答案

《初冬夜饮》《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杜甫《月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倪瓒《荒村》阅读答案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

百度教育

We're sorry but 百度教育 doesn't work properly without JavaScript enabled. Please enable it to contin

郑燮《窘况为许衡州赋》阅读答案及解析

郑燮《窘况为许衡州赋》阅读答案及解析

中国古诗词导航

首页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古诗精选

诗词名句

古诗名文

元曲鉴赏

古诗考题

文章阅读

郑燮《窘况为许衡州赋》阅读答案及解析

时间:2018-07-20

窘况为许衡州①赋

郑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縫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②塾师:指郑燮。

(1)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本诗通过对朋友许衡州生活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朋友生活的清贫困顿,但朋友却志向高洁,诗中借“竹”“梅”“菊”等意象,赞颂了许衡州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向及其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分析其作用。“竹径”“瘦似梅”以及“以菊代茶”写出了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同时“竹”“梅”“菊”等意象又代表着高洁的情操。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感情。尾联写出自己亲自给“学钱无措”的朋友送书来,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答案:

(1)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2)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位置:主页 > 古诗考题 >

相关文章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杨巨源《折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及全诗翻

黄仲则《金陵别邵大仲游》阅读答

《诉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阅读答

曹操《苦寒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

喜赦_百度百科

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喜赦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唐代沈佺期诗作《喜赦》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点明了被流放的时间以及遇赦的时间和原因;颔联表达了自己遇赦之时的兴奋之情;颈联描述了诗人的复杂心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悲凉;尾联表现了诗人即要回乡的急切心情。此诗表达手法矫健优美、意境旷远,其痛苦无望中突遇大喜时的欣乐激情更是让此篇得能一气流转、气势飞扬。作品名称喜赦创作年代初唐作品体裁五言律诗作    者沈佺期出    处《全唐诗》目录1作品原文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3创作背景4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点评5作者简介作品原文播报编辑喜赦去岁投荒客①,今春肆眚归②。律通幽谷暖③,盆举太阳辉④。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⑤。还将合浦叶⑥,俱向洛城飞。 [1]注释译文播报编辑词句注释①投荒:指神龙元年(705年)诗人被流放之事。客:指诗人自己。②肆眚(shěng):宽赦罪人。③律通:法律得通,即得以按律甄别冤假。④盆举:指举盆以承接雨露。⑤青衣:指报赦的官吏。唐代八、九品官员服青色。白衣: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这里是诗人自指。⑥合浦:汉郡名,西汉治所在广东海康县,东汉治所在广西合浦县。古时传说合浦县有种大树叶,人坐其上能随风一夜飞渡到洛阳。 [2]白话译文我去年被流放到荒远之地,今年春天又因遇赦可以回去。能够按照法律平反错案,就算在幽深的谷底都感到温暖,举盆以承接雨露,竟迎来太阳的光辉。大喜之气将替换消除寃屈不申的郁气,报赦的官吏也将消息传给了我。我想要借用传说中神奇的合浦叶,马上就飞回洛阳去。创作背景播报编辑武则天于载初元年(690年)改唐为周,正式称帝,期间对张易之兄弟十分宠幸。杜审言、崔融、阎朝隐、宋之问等一批文人与张氏兄弟诗文唱和,摊了阿附之嫌。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杀死两张,很多文人皆受株连。沈佺期于是年春被流放崇山(今广西崇左县),第二年春遇赦,当即写了这首诗。 [2]作品鉴赏播报编辑整体赏析此诗首联起句的“去岁投荒客”点明了诗人是去年被流放的。次句“今春肆告归”,点明遇赦的时间和原因。首联虽是叙事交待,但字里行间饱含着经历辛酸和遇到赦免的悲喜交加的情感。颔联直抒胸臆,表明世间有公正的存在,法律尚没有废止,自己应该得到平反。自己举盆想要得到一点儿雨露,竟然迎来太阳灿烂的光辉。他在岭南期间非常绝望,忽收赦书的喜悦让他感到乌云尽散的豁亮。诗人运用“律通”“盆举”两词,铿锵有力、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遇赦之时的兴奋之情。颈联描述诗人自己的复杂心情。“喜气迎冤气”是放免的大喜之气将寃屈不申的郁气替换消除,此处仍流露着对蒙冤的愤愤不平。“青衣报白衣”写这次报喜不是考中进士时的报喜,虽也是大喜,但他这个流放之人得讯于一个青衣,心中多少有些悲凉。尾联表现了诗人即要回乡的急切心情。诗人在这里要借用传说中神奇的合浦叶一夜间就飞回洛阳,既有归心似箭之意,又有喜悦万分之情。在诸多叙事抒怀的诗作中,此篇有其特别意味。不仅因为诗人矫健优美、意境旷远的表达手法,其痛苦无望中突遇大喜时的欣乐激情更是此篇得能一气流转、气势飞扬的主要原因。 [2]名家点评东方诗话学会理事李岩:《喜赦》诗语言精炼畅达,情感真挚,抑扬顿挫,一气流转直下。风格清新活泼,是一首记事述怀的佳作。 [3]作者简介播报编辑沈佺期,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唐高宗上元(674—676)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贪污及谗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诗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流放时期的作品,则多对其境遇表示不满。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4]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百度教育

We're sorry but 百度教育 doesn't work properly without JavaScript enabled. Please enable it to contin

秋兴陆游尾联表达效果 - 百度文库

秋兴陆游尾联表达效果 - 百度文库

新建

上传

最近

收藏

下载

新客立减

登录

秋兴陆游尾联表达效果 

陆游的《秋兴》尾联:“塞上风云接地阴,天意茫茫难卜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塞上风云接地阴”一句,描写了塞外风云诡谲,天色阴沉,给人一种压抑、不安的感觉。这句诗既是写景,也是写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天意茫茫难卜知”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句诗既是写情,也是写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 

这两句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具体来说,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朴实,意境深远。诗人用“塞上风云”和“天意茫茫”两个意象,描绘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国家命运的难以预测。这两个意象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情真挚,感人肺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忧,是发自内心的,因此这两句诗读来感人肺腑。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可以说,这两句诗是陆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